1、对比度不同,DLED并不能控制所有的像素,OLED屏幕因为可以对像素点进行直接控制。2、结构不同,DLED屏幕有好几层,OLED非常薄。3、面板不同,DLED面板是无法解决拖影、残影问题,OLED直接控制像素点的速度非常快,很难观察到残影现象
1、对比度不同,DLED并不能控制所有的像素,OLED屏幕因为可以对像素点进行直接控制。2、结构不同,DLED屏幕有好几层,OLED非常薄。3、面板不同,DLED面板是无法解决拖影、残影问题,OLED直接控制像素点的速度非常快,很难观察到残影现象
1、对比度不同,DLED并不能控制所有的像素,所以如果要显示黑色,那么就得通过液晶分子来阻挡光线,因此,总有一些光线会漏出来,那么就造成电视在显示纯黑色画面的时候,会变成灰色的问题,从而导致漏光。但是OLED屏幕因为可以对像素点进行直接控制,所以可以直接关闭像素点的发光,那么在显示纯黑色画面的时候,就是纯黑色的,不会漏光。
2、结构不同,DLED屏幕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好几层,但是OLED因为不需要背光,所以非常薄,因此OLED屏幕是DLED屏幕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薄。
3、面板不同,DLED面板是无法解决拖影、残影问题的,因为液晶分子接受命令进行转变的时候需要时间,所以通常响应时间都很长,最低也要2ms。而OLED由于自发光,所以直接控制像素点的速度非常快,很难观察到残影现象。
中子星上主要是不带电的中子,为什么其磁场那么强?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么来的?有资格形成这种天体的恒星质量必须大于太阳的8倍,小于太阳质量的30~40倍。这种大质量恒星在寿终正寝时会拼尽全力来一个回光返照,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将大部分质量散尽回归太空,中心留下一个至密的核,这个核有太阳质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这个核就是中子星。
这个核有多大呢?半径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么“重”,每立方厘米质量达到1~20亿吨,想想就明白了,一个10~20公里半径的球,浓缩了1.44个太阳以上的质量。要知道太阳质量是1.9891x10^30kg,半径为69.6万km。掰下手指头,用太阳质量乘以1.44,再除以半径10km的球体积,其密度不就出来了?
上面这幅照片显示的就是距离我们6300光年的蟹状星云,这是在1054年爆发的一颗超新星遗迹,其中心就是一颗中子星,也是一颗脉冲星。
中子星的几个极端特点。中子星的特点除了密度大,还有自转速度超快、温度超高、压力超大等特点。
中子星自转主要是继承了原恒星的角动量,这有点像跳冰上芭蕾,当运动员缩紧身体时,缓慢的旋转就会变得快了起来。原恒星都是数十万甚至百万千万km半径,缩小到10来km,因此转起来就快多了。最快的毫秒级脉冲星,如代号为J1739-285的中子星,自转速度达到每秒1122转;已知最高转速的中子星PSR0535-69,转速高达每秒1968转。
中子星刚形成时,温度可达10^12K,就是万亿开尔文,而太阳表面温度才6000K,中心温度才1500万K。中子星温度比太阳温度高出上亿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子星温度经过一个“乌卡”过程,10000年后,中心温度会降到1亿K,表面温度会降到100万K。
中子星压强达到10^28个地球海平面大气压,也就是比地球海平面高出1万亿亿亿倍,比地球中心压力约300万海平面大气压高出30万亿亿倍,比太阳中心3000亿大气压高出3亿亿倍。
由于中子星这种极端特点,它除了害怕黑洞,任何天体靠近它都会被它吃掉,就更别说人造天体了,因此人类想要近距离观测中子星是不可能的。中子星的表面逃逸速度达到光速一半,也就是每秒15万km,如果一个人被中子星引力捕获掉落其上,速度将达到一半光速,撞击造成的能量达到2亿吨TNT爆炸威力,相当4枚世界最大核弹沙皇炸弹,或15000多颗广岛同时爆炸威力。
不过这点威力在中子星极大的重力场作用下,可能掀不起一个毫米的波浪。
还有一个极端特点就是超强磁场。
中子星的磁场有多强呢?我们来比较一下。磁场的衡量单位叫“高斯”,字母表示为Gs。地球磁场为0.7Gs,就足以抵挡太阳风的侵袭;木星磁场达到14Gs,是地球的20倍;太阳磁场极区普遍磁场很低,只有1Gs,但太阳磁场活动性很大,两极喷发时可达1000Gs,日面宁静区磁节点磁场强度也达到上千Gs,但黑子爆发磁场可达4000Gs。
这些看起来已经很强的磁场,与中子星磁场比起来完全是小儿科了,就连用“小巫见大巫”来比喻都大大高估了恒星磁场了。中子星的磁场强度至少在数千亿Gs以上,绝大多数脉冲星表面极区磁场强度都高于10000亿Gs,甚至高达20万亿Gs。
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其实中子星都会旋转,只不过有快有慢,那么怎么有区别于脉冲星呢?
这是因为天体的自转轴与磁轴并不重合,中子星也一样。这样中子星旋转起来,从磁极发出的能量射线就会像灯塔一样扫过太空,而这束能量正好扫到地球,并且有规律的重复扫过,被人类接受到了,这颗中子星就是脉冲星。由于中子星很小,那些虽然也有旋转和能量射出的中子星,由于其能量信号没有扫过地球,就比较难被人类发现,即便发现了,也不叫脉冲星,依然叫中子星。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子星组成和带不带电的问题。理论上认为,中子星是在极大压强下,原子外围的电子被压进了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就与核内带正电的质子中和为了中子,加上核子里本来的中子,整个星球就成为一个由中子组成的星球,其密度达到原子核密度。
这个理论是理想理论,并没有错,但在实际中,中子星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子球,而是根据压强不同,就像地球一样,有几个不同分层结构。其表层是一些被压强压垮,还没来得及与质子结合的游离电子;第二层是处于结合过程的原子核、电子、中子等混合体;第三层应该是已经结合完成的全中子了,但在极端的高温高压下,这里呈现出超流体液态;第四层是超固态核心区。
因此,所谓中子星不带电这个论断是不成立的。何况即便全部是中子组成,而中子是由1个上夸克和2个下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夸克是带电的,上夸克带2/3正电,下夸克带1/3负电。
因此,中子星不带电是一个误区。
那么中子星的磁场怎么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天体磁场是怎么来的。虽然目前对于天体磁场的来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目前科学界认同比较多的理论是发电机效应。
我们知道,发电机的转子切割磁力线会产生电流,由此科学家提出地球内部存在类似“双轴发电机”的磁场产生效应。地球内部有多重结构,各个结构密度和状态都不同,在地球自转时,不同的结构转速是不一样的,这样地球产生了稳恒的电流,该电流产生了地球磁场。
太阳磁场研究也有类似理论,是由内部带电物质运动的不均衡产生了磁场。但太阳磁场产生还有一种化石来源说,这种理论认为,太阳现有磁性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物质遗留下来的。这种学说实际上就是说磁场可以从其前身天体获得或继承。
根据这些理论,中子星出现的强大磁场就不难解释了。
其一,中子星自转速度极快,达到地球自转的上亿倍,其分层结构转速差异很大,特别是中间有超流体这种超导物质,根据发电机效应,必将形成超强的磁场;
其二,中子星是由巨大质量恒星爆发而来,其不但继承了前期母星的角动量,同样也能够继承母星的磁性。
但最近一项研究否定了第二点,就是继承母星磁场的说法。这项研究是坐落在德国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一个团队做出的,他们认为,中子星可能是在自身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极端磁场。这个过程是,巨大恒星在坍塌的最初几秒钟,新生的中子星通过发射中微子快速冷却,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内部对流,就像一锅烧开的沸水上下翻滚,这样就导致原本存在的原恒星弱磁场快速增强。
这个理论支持了发电机模型理论,他们通过超级计算机对这个理论进行模拟,显示出了中子星初始弱磁场一路放大到10^16Gs,从而正是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他们认为,如果极强磁场是继承自原恒星,这种极强的磁场会导致原恒星转速减慢,最终也导致中子星转速很缓慢。但实际上中子星的转速是很快的,最快的达到每秒1968转,因此这种强大磁场不可能来自原恒星。不过他们并没有否定中子星从原恒星中继承了较弱的磁场,正是有这些较弱的磁场,通过发电机理论才得以快速增强。
这就是中子星极强磁场的大致来历。关于天体磁场形成的准确完整机制,依然在探究中。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题涉及反物质理论,本文将给出鲜为人知的物理新视野,有无科学道理,读者自行判断。
正电子的定义:基于最小作用量正电子的提出,最初来自安德森云室实验。但最有说服力的是正负电子对撞实验。
注意阅读上面图片中“第6~7行”两句话:
如果是电荷相同的相撞,就必须要建立两个环。两个环的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这两句话蕴含的意思是:
通常,在所有物态中的分子、原子、等离子体,根本就没有正电子的踪影。我们只发现的负电子,简称电子,写成“e”或“e⁻”。
怎么获得正电子呢?最常用的办法是:用电子枪(即电子发生器),通过光电效应原理,以几十万伏特的加速电压,将核外电子(e⁻)发射出来,然后把这e⁻导入一个反向磁场(B⁻),就有了反向偏转的正电子(e⁺)。
这里的反向磁场,是与核电荷(Ze⁺)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显然,原子内的核外电子之所以为负电荷,是因为核电荷是正电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电子总是负的。
既然反向磁场(B⁻)与核电荷磁场(B⁺)方向相反,那么,负电子经过B⁻时,就会颠倒自己的南北极,变成所谓的正电子。
为什么会出现“颠倒南北极”现象呢?因为根据最小作用量原理,两个电荷相互作用的极性配置,只有当南北极相反时,总的电势能才是最低的,才可能趋向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有人说“正电子是反向自旋的负电子”,这个说法不靠谱,这违背了最小作用量原理。
打个比方:快速上坡的汽车突然反向下坡的姿势,最可能是翻车(类比颠倒南北极),而不可能是倒车(类比逆向自旋)。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这样定义:
当正常的负电子经由反向磁场就会颠倒原有的南北极,这样的负电子,可定义为正电子。
这个定义表明:
①正电子还是那个负电子,只是颠倒了南北极。这就好比,把上南下北的磁条,倒过来,变成上北下南的磁条。磁条还是那个磁条。
②正电子与负电子之间不是数学上的镜像对称,也不是反向自旋的电荷。而是可类比汽车上下坡的“翻车现象”,颠倒了南北极。
③正电子与负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不可能轻易碰撞而发生湮灭反应。这好比核外电子不可能轻易坠入核电荷。只有在电子被加速到光速之极端条件下,才可能彼此碰撞。
为何用正负电子而不用负负电子碰撞?理由1:正负电子之二体系统的电势能最小,至少可以大大节约加速电压。
理由2:相同电子之间相处,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本来就是相斥、格格不入。
理由3:电子是宇宙最稳定的基本粒子,独立自主,秋毫无犯,表现为极强的抗简并压能力。
强子物理学证实了那么多的反粒子?强子对撞机,除了用正负电子对撞之外,主要是用负质子去撞击类铅原子核的核电荷。
与正电子的发生机制一样,负质子(p⁻)还是那个正质子(p⁺),只是整体上颠倒了南北极。
如果把类铅原子核也置入反向磁场,原子核内部的所有亚原子南北极与玻色子的矢径,也就同时颠倒了原初方向。
质子→三夸克(uud⁺)+胶子(g)+缪子(μ⁻),有反质子,就等于有了反夸克、反胶子与反缪子。
中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νe⁻),有反中子,其实是有反质子、反电子、中微子(νe⁰)。
电子有突显的荷性,是因为电子半径很小,电荷密度很大。光子有微弱的荷性,是因为光子半径远大于电子半径,电荷密度太小。
粒子都有一定的荷性,绝对零荷性的粒子不存在的。这也是反向磁场有反粒子的一个原因。
在标准粒子模型理论中,连同没有标注出来的反粒子与中性粒子,有太多的“基本粒子”。
有物理思维的读者自然会问,大自然有这么复杂?既是基本粒子,有这么多“基本”吗?
按照反物质理论,任何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进而推出反原子、反分子、反地球、反宇宙。
可是有关资料说,传递弱力的W介子有±,而Z介子没有Z⁺与Z⁻。传递电磁波的光子(γ⁰)无反光子,说光子的反粒子就是正光子。
还有说,制造质量的希格斯子H⁰应该还有H⁺与H⁻。这些说法,让人觉得有点“语无伦次”。
现在的理论物理界,似乎不敢再提或故意回避基本粒子这个称谓。所谓基本,至少是寿命较长的独立存在。
可是,除了最稳定的电子、次稳定的质子,不稳定的中子(半衰期约15分钟),其它的寿命都是不会长于10⁻²⁴秒。
笔者认为,够得上基本粒子的充其量只有电子与质子,质子=电子+繆核介子,中子是复合粒子,中微子可以归入高频伽玛频谱的光子,所有的玻色子都是基于场介质的场量子。
如果代表场介质的玻色子都是虚粒子,那么真正的费米子只有一个——电子(e⁻)。玻色子不过是电子运动激发的场效应指标。
Stop here。物理新视野与您共商物理前沿与中英双语有关的疑难问题。
1.从吸顶灯图片可以看出,这是7030光源,每根铝基板长度400mm
2.光源铝基板上光源数量80颗全部,每一颗都是1瓦
3.这里有5条每一条是8瓦乘以2就是16瓦,所以匹配的驱动器应该要2乘以40的全亮驱动器,最好要求宽电压,宽压才能够涵盖包容不知情的情况下的整灯光源承载电流电压
4.大家都说换一个坏了的珠子就是发光二极管光源,这个绝对不可以,不是专业人士换了也不会亮,更换同一颗一样光色,一样的电流电压范围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5.没有专业焊接设备,光源二极管是焊不好,会存在虚焊等等不良细节问题,就是整灯修不好
6.看坏灯情况,是光源已经烧坏了,驱动器也已经烧了,所以需要找到购买厂家,给你寄匹配长度的光源铝基板驱动器更换
7.大家回答换烧坏的光源发光二极管那个是最不现实的维修
8.在大众百姓手里,能够更换的就是要求生产厂家寄匹配一样的光源铝基板驱动器
9.自己去购买配件会存在很多不能匹配问题
光色不一致是第一个严重问题,光源厂家封装厂家调的色温范围不一样特别暖光明显
10.还有一个就是单颗发光二极管光源承载电流电压范围不一致。举个例子一个人双肩能挑100斤,每头50斤或者50斤以下比较舒服合理合适,结果你非要一头20斤一头80斤,甚至一头70斤一头80斤,人就会吃力特别累,那么LED灯里面的发光二极管光源,驱动器类似这个原理
我在这个行业十几年了,从做LED里面芯片开始再到成品,所以我们只做品质质量LED灯
科学幻想题,飞碟谁也没有接触过,即使有人"上"了飞碟,也是意识受到了控制。飞碟只是人们用肉眼看见过物体,真正要了解它,可能要打破人类的习惯思维和经典物理学的束缚,首先,我们肉眼看到的自然界中许多现象人类至今还未弄清楚,例如,光与光的传播。再次,许多经典物理现象,可能都要被量子物理学所否定。所以,要说说飞碟的飞行动力的问题,只有抛弃习惯性思维才能解决的。
飞碟的几大特点:形状特殊,来有影去无踪,发光而不发声,可以控制人类的神经系统的知觉等。任何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都要与空气摩擦产生声音,所以,飞碟肯定是一个特殊的飞行器,不少科学家试图解释飞碟飞行原理,都不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真空、太空中飞行无声可以轻易的得到解释)。
本人提出几点思考(纯属科学幻想呵),粒子的质量因为很小,即使运动的速度很大也不会有声音的产生的,如光的运动。外星人肯定掌握了物体质量变化的原理,当飞碟运行时,它可以变成一束的粒子,以光速或超光速运动,甚至不要时间。当它进入人类视野或静止时,可以由一束粒子迅速增加到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就是用爱因斯坦相对论也可以说得清的,质量、能量、速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宇宙中充满了带电粒子,它们在磁场或电场的作用下就会发光,明显的例子就是极光,太阳粒子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发出的光。所以,飞碟就是一种粒子流,外星人也是一种粒子流。
可能有人要说其它星球可能不存在磁场,但是任何星球它都要向外辐射能量,电场总是存在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同样也会发光,阴极射线、辉光放电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二个星球其实就是电容的二个极板,是一个巨大的粒子加速器,所以,电场是客观且是本来就存在的一种物质,粒子运行完全可以达到光速及其以上。
人类描述星球之间的距离常常用光年来表示,就是一光年,也不是很短的距离,所以,外星人要想从一个星球到达另一个星球(地球),按照人类的习惯思维,大家说要多少光年?几乎是不可能的!外星人怎么会"轻而易举"地光临地球呢?只有二种可能,第一,外星人生存的宇宙就在地球上,是人类不能进入的多维空间(平行宇宙)。第二,外星人进行星球旅行时,往返于二个星球几乎不需要时间,"说到就到",这与量子物理学靠近了不少?我推理这才是宇宙中的普适规律。
总之,我们把飞碟看成是一种快速旋转的粒子流,是一种能量,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的,粒子的运动是无声的,且可以在电磁场中发光,任何物质都向外界辐射粒子(能量),如果辐射的速度引起质量的巨变,就能实现"来有影,去无声"!
科学有时就是"胡思乱想",大家学一学牛顿和爱因斯坦吧!
电话:18921928308
邮 箱:978313@qq.com
地 址: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团结东路8号